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編者按:2023年教育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fā)《關于推進教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構建高質量教育支撐體系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探索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教學改革”。麥可思發(fā)起的2024年中國高校師生生成式AI應用情況研究顯示,高校教師、學生頻繁使用生成式AI的頻率分別達到了54%和64%。生成式AI技術高度滲透高校教學,表明人工智能時代的師生關系正面臨深刻變革。為此,光明網專訪華東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系博士生導師、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專家組成員顧小清教授,探討AI工具如何重塑高校師生互動模式,解析人工智能時代對教育本質的堅守與創(chuàng)新。
AI工具普及應用 催生“師-機-生”新型教育生態(tài)
光明網:當前高校教學、科研中生成式AI工具的普及,對傳統(tǒng)師生關系產生了哪些可見的影響?您如何理解這種變化?
顧小清:我認為生成式AI工具的普及帶來的是一種教育生態(tài)的變化,主要是指教育的主客體關系的變化。我們原先的師生關系可能是人類教師和人類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互動關系。但如今,生成式人工智能不再僅僅用來作為工具,而是具有了跟人類進行認知互動的能力,可以作為人類的認知代理,承擔教與學的過程中的認知層面的角色和功能。具體來說,在這樣的技術背景下,人工智能所提供的認知代理,可以扮演教學過程中的教師助手和學生助手,相當于在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加入了人工智能教師和人工智能學生,人類師生和硅基智能體組成一種新型的人機教育、教學生態(tài)。在這個層面構建一個理論模型的話,就可以說是一種新型的“師-機-生”的關系。在現在的教育領域中,這也正在被廣泛接受。
AI工具沖擊傳統(tǒng)教育模式 應當辯證看待
光明網:現在高校學生群體中非常流行把Deepseek、ChatGPT等AI工具稱為“D老師”“G老師”,甚至有個別學生認為AI在學術產出上對自己的幫助大于導師,您如何看待這種觀點?
顧小清:其實這種技術手段對于高校、教師角色的沖擊,并不是第一次出現。2010年左右,出現過“慕課大潮”,當時很多高校把自己優(yōu)秀的師資、課程,通過共享的方式開放到互聯網平臺上,這其實也對傳統(tǒng)的高校、教師產生了很大的沖擊。從這個角度看,現在的AI技術和當時的“慕課大潮”是類似的,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不再局限于課堂。新技術一定程度上對我們原有的高校教學質量、教師指導水平都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但我認為這種影響應當辯證看待。
一方面,客觀來說,今天的大語言模型“D老師”“G老師”可以在科研、學習中幫助學生解決一些具體的困惑,甚至是老師無法解決的問題。比如前面提到人工智能可以扮演教師角色和學習伙伴的角色。前者,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永不疲倦的智能教師的個性化學習輔導,后者,可以作為智能學習伙伴,在學習合作過程中激發(fā)靈感、提供思路和帶來動力。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工具的沖擊,也會促使高校在專業(yè)開設、課程開設、科研體系等方面進行新一輪的調整和優(yōu)化,提高我們的教育質量。當前有關部門和各大高校也已經關注到這個問題,采取了相關行動。一是著重培養(yǎng)學生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的能力,開設了各種人工智能通識課和“人工智能+”的課程。去年,北京市教委發(fā)布《關于深化高校專業(yè)課程改革提高大學生人工智能素養(yǎng)能力的意見》,明確將深化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改革,支持高校以輔修專業(yè)、微專業(yè)、雙學位等形式鼓勵學生開展人工智能跨學科專業(yè)學習。北京市屬公辦本科高校率先實現人工智能通識課全覆蓋,眾多高校結合自身專業(yè)特點,形成人工智能通識課“一校一品”的“AI+專業(yè)”特色品牌。二是通過引導、示范和立規(guī)矩,用好人工智能這一工具在開展科研活動、完成學習任務、提升學習質量中的作用。人工智能已不可避免地成為學習的重要工具,需要引導學生用人工智能工具“助力建構答案”,而避免用人工智能“便利找到答案”。為此,需要有引導、有好的示范,以及加強倫理方面的教育,明確技術使用邊界和學術規(guī)范,引導學生規(guī)范地使用AI工具。比如說有的學校給學位論文設置檢測AI率,就是強制性地設置一個門檻,要求學術研究不能由人工智能代替完成。
AI技術引領教育變革,但教師角色依然無可取代
光明網:正如您所說,AI工具的普及會促使高校教育體系的變革、調整,那么這其中高校教師應當如何適應這種變化呢?
顧小清:我曾經提出,人工智能促進了知識觀的改變,讓人類知識更新的速度實現了飛躍。在以前,印刷在教材上的知識,可能十幾年、幾十年都不會變。但是現在,世界變化非??欤鱾€高校專業(yè)建設、課程設置都在迅速地迭代升級。很多專業(yè)、行業(yè)都產生了大量新名詞,我們的知識生產面臨快速的變化。這需要老師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我們現在說“教師不會被取代,但不會人工智能的教師會被取代”,這就要求教師終身地進行知識更新。
此外,傳統(tǒng)教學的不可替代之處就在于課堂教學的互動性,人工智能工具也給教師如何設計任務、作業(y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有了人工智能工具,老師們需要思考,通過有步驟地設計、拆分,讓學生在完成這個任務過程中,體現自己的輸入和思考。雖然具體的細節(jié)可以交給人工智能去輔助,但是思維的過程仍然需要人來完成,要體現關鍵的思考步驟,比如范式的選擇,文獻的依據和梳理。我們需要確保人工智能的工作是可接受的,而不是簡單的認知外包。
光明網:那進一步來說,您認為在人工智能技術沖擊下,教師應該如何更好地發(fā)揮育人作用?高校師生關系的發(fā)展該何去何從?
顧小清:我覺得雖然人工智能工具能為學生提供很多具體層面的幫助,但是在高校教育中,一個很關鍵的是選擇好研究問題、做好研究設計。從這個角度看,導師的角色是不可替代的。
高校師生關系本質上是一種導學關系、師徒關系。在科研項目中,導師為學生提供專業(yè)引領,協助其進行研究方向、研究方法、具體研究過程的設計。AI工具可能幫助我們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文字生成上給予一定的指導,但是做研究最重要的是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選擇一個有價值、有意義的選題。比如,我最近在帶學生做一些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項目,其中研究問題的提出,就是從我們的現實經驗出發(fā)的,從我們對教育經歷、課堂經驗中的具體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方式的認知得出的。如果讓AI來幫助研究設計,可能會提供一些建議、方向,但不能模擬和還原鮮活、真實的問題解決過程。所以我認為大語言模型還是高度依賴知識庫的,它能夠整合輸出已有的知識,以多媒體多模態(tài)呈現這些知識,但是這些知識就像冰山浮在海面上的知識。而我們日常生活中通過載體所呈現出來的“默會知識”,也就是冰山隱藏在海面之下的部分,大語言模型不能充分領會。但是,這種常識性的、直覺性的、經驗性的“默會知識”,正是人類創(chuàng)新、進行知識生產的重要來源。
總之,我認為AI工具的應用對于高校的師生關系產生的影響,我們還是應該樂觀看待的。AI作為教師助手也好,作為AI學伴也罷,最終還是服務于無論什么技術都不可替代的“人的成長”。(光明網記者劉夢甜、實習生楊雨熹采訪整理)
相關鏈接: